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繡球疊翠,月季含蕊,千朵萬朵花枝搖曳。定植、噴灌、切花……望不到邊的花棚里,花農戴著寬邊帽,每天都有事做,收入也年年見漲。
近年來,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便捷的交通條件,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花卉產業發展迅速。在“一縣一業”示范創建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建設中,得益于省市科技特派員的傾心指導,新技術得到有效應用,新品種不斷推廣,花卉產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日漸凸顯。
截至2021年底,全區花卉種植面積6.09萬畝,鮮切花產量50億枝,花卉農業產值32億元,加工產值55.5億元。如今,花農們又將迎來云南省科技廳和云南省農科院“百團千員”科技特派員中的花卉產業農科服務團。
“我們將創新服務舉措,快速建立優良品種推廣,建立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標準化生產為一體的花卉科技服務支撐體系。”云南省農科院晉寧區花卉產業農科服務團團長張顥研究員說。
位于昆明市晉寧區寶豐鎮現代花卉產業園的蝴蝶蘭培育基地? 科技日報記者趙漢斌攝
而在中緬邊境的滄源縣班老鄉新寨村,這里有1200畝米團花、2.8萬畝澳洲堅果花,還有山林中的野櫻桃、秋桂、野板栗等上千種野生植物蜜粉資源,當地佤族群眾不僅需要堅果種植和養蜂技術,也需要優質稻米增加收入。
“班老鄉是傳統的秈稻區。經過前期調研,我們會把現有最好米質最好的秈稻品種‘云秈650’和優質雜交稻種‘云兩優9922’帶下去。這些品種都有產量高、抗性好的優勢,可幫助鄉親們實現產量和產值雙提升,向農產品優質化方向發展。”云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滄源縣班老鄉新寨村農科服務隊隊長李小林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糧食、熱帶經濟作物、茶葉、花卉、甘蔗、蠶桑蜂蜜、藥用植物、生物技術……結合團隊專業優勢,云南省各科研院校近期組建起各具特色的農科服務團隊,投身“百團千員”助農增收三年行動。
5月17日,云南省科技廳認定的20個科技特派團,和云南省農科院牽頭的14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76個創新團隊“團長”一道,在昆明鄭重地接過鮮紅的團旗。
這些旗幟將插到全省57個鄉村振興重點縣、25個邊境縣、374個邊境村,以及廣大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實現全省16個州市、重點縣、重點產業和邊境村科技服務全覆蓋。
通過上千名團員的努力,將建立迭代的科技示范基地,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領著農民賺,實現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在基層落地生根。
5月17日,云南省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百團千員”助農增收行動在昆明啟動。科技日報記者趙漢斌攝
科技特派團將聚焦區域重點產業,圍繞精準對接、精準服務、強化技術集成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開展“一縣一業”科技引領專項行動、邊境小康農科先行專項行動、科技興企產業增效專項行動;同時,牢牢抓實派出一支專業隊伍、服務一個主導產業、集成運用一批先進農業實用科技成果、建立一批鄉村振興科技示范基地、攻克一批制約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培育帶動一批農業經營主體,并培養一批本土實用技術人才。
“我希望通過今天的啟動會,來一場新時代的科技助農大作戰!”云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唐開學說,最終實現示范點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服務經營主體達到300家以上的“兩個倍增”目標。
云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王學勤介紹,去年9月,云南省提出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六大行動方案,以強化科技特派員服務為主要抓手,聚焦“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和鄉村特色產業。“十四五”期間,選派科技特派團100個、科技特派員1萬人。云南省科技廳將以科技項目方式,對每個科技特派團和每名科技特派員予以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