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已跨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業領域高被引論文數量和發明專利申請量都穩居全球第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從2012年的57%提高到2021年的72%以上,科技已成為農業農村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
面向未來,如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農業學科如何為農業強國做好服務和支撐?農業人才培養的重點在哪里?圍繞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
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道路
記者: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并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建設農業強國要體現中國特色。為什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突出強調中國特色?
張福鎖:我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共同富裕,要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道路,這是由我國基本國情決定的。
首先,我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農業大國,任何時候都要自力更生,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特別是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保障糧食安全是國家的根基。
其次,我國農業以小農分散經營為主。盡管我國糧食總產連年提升,但平均單產水平仍然不高,產量差和區域間變異較大,這主要與2.3億小農戶分散經營有關。今年全國兩會,我提出了“關于科技賦能小農戶均衡增產保供的建議”。通過技術創新和大面積落地實現模式推廣,促進小農戶增產,變潛力為產能,是進一步破解我國糧食產能提升的重大戰略路徑。
另外,我國剛剛取得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基礎還比較薄弱,農業科技創新要面向生產一線,切實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由于中國國情的特殊性,全球沒有可以照搬的農業發展樣板,所以必須要堅持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路子。
建設農業強國需要補上哪些短板
記者:為什么說我國是農業大國還不是農業強國?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方面,我們的短板是什么?
張福鎖:我國是農業大國。據統計,我國農產品產量、農業勞動力數量、農業增加值均居世界第一位。但這不是衡量強國的標準。農業強國的基本標準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農業供給的綜合保障能力、農業科技創新及裝備能力、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能力、農業綜合競爭力和農業綜合發展水平。
僅看科技文章和發明專利的數量,不能代表我們是否是農業強國。
近幾十年來,我國與主要農業發達國家間的農業勞動生產率相對縮小,但絕對差距擴大。我國農業發展呈現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等特征。
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依然薄弱,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水平亟須提高;二是農業科技裝備不足,農業經營效率低,生產方式粗放,環境壓力大,農業后備力量不足;三是農業現代化關鍵核心技術亟待突破,例如種子、耕地保護和機械裝備。這些都是農業強國建設面臨的短板問題。
農業科技創新越來越依賴于交叉融合
記者:現階段,我國農業學科在國際上處于什么水平?在哪些領域比較見長?
張福鎖: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穩步提升,已從世界第二方陣邁入第一方陣,進入世界前列。農業科技的進步,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以及農業綠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們在核心種源、關鍵裝備等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在土肥水種管技術系統整合與落地實現上還有短板;在單一二級或一級學科,如作物學、資源環境、畜牧獸醫等學科領域優勢明顯,但在解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多學科交叉創新和全產業鏈解決方案方面進展有限,還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應從全局、全產業鏈的角度,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將農業發展中的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各個環節統一起來,構建“綠色生產—綠色產業—綠色產品—綠色消費”的產業鏈條,依靠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推動農業綠色轉型,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記者:作為支撐服務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農業學科建設至關重要,未來一個階段,加快加強農業學科建設,應注重哪些方面?
張福鎖:近年來,我國推動加強新農科建設,堅持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這對更好地支撐服務農業強國建設,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有深遠意義。
農業科技和人才的創新、突破與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必然要求農業院校從單一學科研究向多學科交叉融合跨界轉變,不斷打破不同學科、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邊界,不斷促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之間的深度融合。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科技、在人才
記者: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國農業人才隊伍的現狀如何,目前急缺怎樣的農業人才?
張福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
我國農業、農村人才的規模、結構、素質等與當前“三農”發展的需要相比仍存在差距。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舉措,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培養一批懂農村、會技術、有知識的新型農民很重要。
舉例來說,吉林通榆有一位叫王天宇的家庭農場負責人,5年前他經營著不足20公頃土地,耕地少,投入高、產量低。接受技術指導后他學會了滴灌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以及玉米高產高效技術等,緩解了土壤鹽漬化問題,玉米產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如今他種植著超過120公頃的土地,年收入超百萬元,還帶動周邊村屯200多戶農戶致富。
記者:您三十余年如一日奮斗在一線教師崗位,由您創建的科技小院模式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研究生。您認為,高等教育應采取哪些措施來培養農業人才?農業人才培養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張福鎖:科技小院是集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培養模式,實現了教書與育人、田間與課堂、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推廣、創新與服務的緊密結合。
涉農高校作為高素質農業人才培養、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產出的重要基地,應在育人才、強學科、聚師資、搭平臺等方面進行系統化改革,著力打造新農科教育引擎,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助推農業強國建設。高等教育要堅持重塑學生為本、立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理念,形成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體系;同時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鼓勵人才進入農村生產一線,以生產問題和產業需求為導向,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人才。
對以科技小院為代表的各類模式的探索還在繼續。面向未來,我們應謹記人才興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培養堅實的后備力量。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