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癌癥高發國家。然而,多年來我國使用的卻主要是從外國引進并翻譯的診治指南。
2022年到202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擔任總主編,領銜13000多位權威專家,集體編寫完成我國首部《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CACA)》(以下簡稱CACA指南)。CACA指南覆蓋53個常見瘤種和60項診療技術,貫徹了整合醫學的理念。
近日,根據中國抗癌協會安排,樊代明帶領相關專家齊聚上海,開展CACA指南發布暨精讀巡講會。而在此前,中國抗癌協會已陸續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多場CACA指南精讀巡講活動。
那么,CACA指南是基于什么樣的角度策劃和編寫的?整合醫學對提升我國腫瘤診療水平和未來醫學發展有什么樣的指導意義?科技日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對樊代明進行了專訪。
提高腫瘤診治水平的關鍵
記者:近年來,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死亡率、診療水平總體呈現出哪些變化與特點?CACA指南都有哪些亮點?
樊代明: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發癌癥病例457萬例,死亡300萬例,約占該年全球癌癥發病和死亡總數的23.7%和30.2%。每天,我國約有8000人死于腫瘤。整體而言,我國的腫瘤發病率呈現增高趨勢。
背后原因主要有幾方面。一是大環境,如居住環境的變化等。二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如抽煙喝酒、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焦慮緊張的精神狀態等,都是腫瘤發生的促進因素。三是人口老齡化,也致使腫瘤發生率增高。腫瘤發病數據提高的另一個原因,是現在診斷技術越來越精細,早期腫瘤的發現率和病例數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腫瘤的發生率在提高,但腫瘤的5年生存率也在增加,死亡率有所下降。當然,下降速度仍然是讓人不滿意的。因為大部分腫瘤在診斷發現時,仍舊已經到了中期或晚期。
在腫瘤的規范化診療中,擁有一部適宜中國人群的診治指南尤其重要。CACA指南注重中國特點,兼顧醫療可及性,體現整合思維,是兼具中國特點和國際視野、適合中國人群的腫瘤指南規范體系。
CACA指南有幾大亮點。第一,聚焦中國人群流行病學特征、遺傳背景、原創研究成果,適合中國國情,并突出中醫特色和我國癌癥防控經驗;第二,每個癌種秉承“全人、全身、全程、全息”有機整合,在此基礎上重視“防—篩—診—治—康”全程管理,實行關口前移,重點后延;第三,圍繞跨學科交叉融合、強調個體化整合診治——MDT(多學科診療模式)to HIM(整合醫學),貫徹“整合醫學理念”,實現最優化效果。
記者:整合醫學理念是CACA指南的核心。那么,整合醫學是什么?它對提升我國腫瘤診療水平的能發揮什么作用?
樊代明:整合醫學全稱是整體整合醫學。其從人體整體出發,整合現有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整合社會、環境、心理等因素,將數據證據還原成事實,將認識和共識提升為經驗,將技術和藝術凝集成醫術,然后在事實與經驗間反復實踐,最終形成新的醫學知識體系,以解決目前醫學上廣泛存在的專科過度細化、專業過度細劃和醫學知識碎片化帶來的問題。
腫瘤的異質性很高。不同的病人即使得了同一種腫瘤,情況也不同。同一腫瘤的不同細胞群體不同,同一細胞群體在不同時間也不同。這種空間與時間的不同就是異質性,它給臨床治療帶來極大困難。當下,腫瘤的臨床治療方法有很多,各種方法都能治療一定比例的腫瘤或癌細胞,但都不能全部治愈。如何合理運用各類治療方法,治療不同情況的病人,這就需要整合醫學。
整合是多方位、多維度整合,是資源整合,也是人才整合、理念整合。實現整合醫學,需要將醫學各領域相關的先進理論知識和臨床各種最有效的實踐經驗加以有機整合,并根據社會、環境、心理等因素加以修正、調整,最終形成有益于健康呵護和疾病防治的新的醫學知識體系。
對未來醫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當前,我國腫瘤學界經常提及的是MDT,而您常常提到的卻是“MDT to HIM”的理念。那么,為什么要推動MDT向HIM發展?
樊代明:“MDT to HIM”是指運用整體觀念和整合思維來提升MDT的質量與成效。從MDT向HIM轉變,具有三個含義:建立多學科整合診療模式,制定個性化整合診療方案,最終實現最優化整合醫學效果。
腫瘤是非常復雜的疾病,引起腫瘤的因素多樣、復雜,每個階段的特征和治療方式不同,無論是診斷還是治療,都需要有整合醫學的思維。MDT促進了整個腫瘤學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醫生的知識面,提高了診療水平。但對疑難病患者來說,用單一的方法治療常致治療不足,很難取得最佳效果;將所有的治療方式都運用在同一人身上,可能又會導致治療過度。所以,需要對每一位患者“量體裁衣”,制定個體化診治方案,實現最大化、最優化的整合診治效果。這就是整合醫學,也是腫瘤學發展的方向。
記者:整合醫學對未來醫學發展有什么樣的指導意義?
樊代明:一方面,全球變暖、污染加重、輻射增強、病毒進化等體外環境的變化,增加了人們的生存難度;另一方面,我國國民平均壽命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不足35歲增長到2021年的78.2歲。如何保障各生命周期的健康,人類還缺少成熟的經驗。從年輕人身上得出的經驗能治療老年病嗎?單病種的經驗能治療共病嗎?上述情況中醫、西醫都未見過。這一切的變化都要求人類作出改變。
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從國家戰略層面明確,到2035年,形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連續協同、運行高效、富有韌性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無論對傳染病還是對慢性病治療,現代主流醫學體系都有些“力不從心”。我曾經將其總結成四個“單”:一是單個國家和地區的單打獨斗將力不從心,二是單個專業和專家的單打獨斗將力不從心,三是單個技術和單個藥品的單打獨斗將力不從心,四是單靠醫學或者醫生的單打獨斗也將力不從心。因此,我們只有構建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才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包括醫學研究體系、醫學教育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學預防體系和醫學管理體系等五方面內容。要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必須有正確的學術思想來指導,所以中國醫學界提出的整體整合醫學理念就顯得十分重要。
強化“真善美”綜合培養
記者:當前,我國整合醫學的發展情況如何?能否介紹一下相關實踐經驗?
樊代明:目前整合醫學的發展在中國可謂如火如荼,其中主要以整合腫瘤學實踐為典型代表。圍繞整合腫瘤學的工作,我們與團隊“建大軍”“開大會”“寫大書”“辦大刊”“立大規”“開大講”。
第一,“建大軍”,擴大學術隊伍。中國抗癌協會在5年前只有5萬名會員,現在已經壯大到了68萬名會員。我們的專業委員會從過去的48個,到今天已經發展到了175個。這支隊伍在腫瘤學界,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規模最大的腫瘤專業學術組織。
第二,“開大會”,統一學術思想。中國腫瘤學大會(CCO)是中國抗癌協會與中國工程院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舉辦的,是我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最強的腫瘤學術盛會。2022CCO大會在杭州線下參會人數超過了2萬人,而且由于大會同步線上召開并面向民眾,直接參會人數達到1.02億人。
第三,“寫大書”,摸清學術底數。中國始終缺乏關于腫瘤學的系統專著。中國抗癌協會組織全國的專家編寫了6卷的《整合腫瘤學》,該書有3650頁,620萬字。該書是迄今我國乃至世界規模最大、學科最全、內容最廣的整合腫瘤學鴻篇巨著。
第四,“辦大刊”,增強國際交流。中國抗癌協會和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聯合主辦了《整合腫瘤學》雜志,主要登載中國的指南。中國抗癌協會想把中國的精品推出去,把國外的精品引進來。這本雜志由我做主編,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Barry Marshall)作為副主編,國際編委占比68%。目前,雜志閱讀量達5萬余人次,讀者遍布全球五大洲的86個國家。
第五,“立大規”。CACA指南學習了國外指南的長處,規避了其短處,突出了中國醫生的獨到之處,并形成了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歐洲腫瘤學會(ESMO)指南和中國CACA指南三足鼎立、優勢互補、并駕齊驅的局面。
第六,“開大講”。CACA指南巡講100場,每省每周2場,覆蓋除臺灣省外31個省區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222所大學引進CACA指南進校園,開展4000余場下基層全國巡講,12000多位專家獲CACA認證,引起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記者:為適應未來整合醫學的發展,我國在醫學人才培養上應該做出哪些改變和優化?
樊代明:目前整個醫生群體可能有四方面的問題:不是所有的醫生都接受過大學教育,不是所有的醫學生畢業后都經過培訓才上崗,不是所有的醫生都按照指南行醫,不是所有指南都適用于中國人群。這些問題需要合理的本土指南來規范。
首先需要從教育入手、從學生抓起,將指南引入大學。目前,我國醫學院校使用的教材內容普遍較為陳舊,跟不上醫學發展的速度和臨床需求。同時,教授的知識碎片化、不系統,且多為靜止僵化的“死”知識,教給學生的不是系統思維、整體思維。因此,我們建議CACA指南進校園,希望能將“中國人自己的指南”融入現代醫學教育,為中國健康事業培養出符合需求的新時代人才。
其次要切實改變專業過度細化、專科過度細劃、醫學知識碎片化的教育現狀。如果醫學人才缺乏整體觀,加上專業過度細化、專科過度細劃與知識碎片化,很難真正滿足人類健康需求。
第三要強化醫學人才“真善美”三個層面上的綜合培養。第一層次是真,即求真務實。醫生要追求實實在在的效果,把病人真正治好。第二層次是善。醫學上表現出來的善,是醫生對病人的耐心、理解、呵護和尊重。其實病人對醫生也要善,也就是信任與尊重,病人對醫生的善可以增強醫生對病人的善。第三層次是美,要把醫術當成藝術。診病治病有藝術性,是一名優秀大夫的本領。
熱點聚焦
基于我國醫療資源不均衡、診治規范性不強的現狀,針對腫瘤這類高度異質性疾病,規范化診療的推廣是提高整體診治水平的關鍵。因此,推出《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CACA)》是必要且緊迫的。
具體來看,第一,不是所有指南都符合中國實際。中國病人有中國病人的特點,中國醫生有自己寶貴的經驗,外國的指南可以參考,但照搬照抄或照譯,多數水土不服,故療效不佳。第二,不是所有指南都一成不變。外國指南總在變,為什么要變?因為不完善,甚至是錯誤的。我們不能等到外國人改正后再被動糾錯。第三,不是所有醫生都按指南行醫。中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惡性腫瘤診療水平也參差不齊,很多醫學生畢業后很難得到長期、先進、系統的臨床培訓,他們更多是沿用當地老師的經驗治療,趕不上形勢。第四,不是所有院校都用指南施教。大學教材有的是5年前編寫的,5年前的教材展現的又是再早5年的知識,所以學生畢業后掌握的很多知識是陳舊的,甚至是被淘汰的。第五,不是所有患者都受指南保護。臨床指南是評估或治療的標準化規范。有的醫生診療患者從來不看指南,甚至不知道指南的存在,患者在治療中很難受到指南的保護。第六,不是所有醫政都用指南施管。醫政管理的基本任務之一是保證醫療單位業務工作的正常開展,并妥善處理醫療單位業務工作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達到提高醫療質量、改善服務態度、保障人民健康的目的,但是部分醫政管理缺乏指南理論的指導。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推出行業認可、符合中國國情的本土指南,才能根本改變中國腫瘤現狀,這也是CACA指南的使命與擔當。
——樊代明
(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