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陸成寬
7月19日,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全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發布會上,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介紹,《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共15個部分60條,分三大板塊,共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都是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其中有的是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據實踐需要和試點探索新提出的改革舉措。
唐方裕表示,全會召開期間,與會同志對《決定》稿討論熱烈,給予高度評價,普遍認為《決定》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是我們黨歷史上又一重要綱領性文獻。
聚焦首要任務 全面部署經濟和民生領域改革
《決定》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對經濟和民生領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介紹,在健全推動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方面,《決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完善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近年來,我國形成了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光伏等一批優勢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低空經濟、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發展向好,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
“我們要按照三中全會《決定》作出的部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形成一批新興支柱產業,不斷增強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韓文秀說。
同時,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方面,《決定》強調要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
韓文秀表示,這些舉措的落實見效,必將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化一體改革 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
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
“這就迫切要求我們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說。為此,全會《決定》對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一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二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三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懷進鵬表示,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決定》強調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緊扣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著眼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
懷進鵬介紹,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著力激發科技創新創造活力,《決定》強調要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著眼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
懷進鵬說,著眼加快形成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的有效機制,《決定》強調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為人才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總之,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懷進鵬強調。
優化高等教育布局 提升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今年6月公布的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由高校牽頭的占到三大獎勵總數的三分之二左右,兩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也都來自高校。
未來,要如何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提升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對此,懷進鵬介紹:“下一步,我們將優化高等教育布局,著力強化高校有目標有組織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加強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實際上,經濟社會發展對學校和人才的需求是多樣的,既需要“全能選手”,又要有“單項冠軍”。“我們將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建立分類管理、分類評價機制,引導不同類型高校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塑造并發揮高校的優勢,追求卓越、辦出特色。”懷進鵬說。
同時,為加強創新能力培養,我國將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科技發展態勢,動態調整高校學科設置,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
此外,我國還將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我們將實施基礎學科與交叉學科突破計劃,提升基礎研究的組織化程度,把重大任務作為科教融匯的‘發動機’,引領學科交叉融合,推動產出更多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懷進鵬說,特別是將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通過長周期穩定支持、長周期評價,引導支持一批具有家國情懷、創新能力突出的高校青年教師,開展高水平自由探索,挑戰科學“無人區”。